本文來源 |法制周末
編輯整理 |今日讀法網
【商業與法治輿情觀察室 http://www.blaw.org.cn 快訊
圖片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告知后立刻刪除
長視頻的著作權侵權狀態確認相對簡單,短視頻則存在更復雜的情形。如果法律沒要求長視頻平臺采用技術手段統一事前過濾、攔截侵權視頻,為什么要對短視頻平臺提出這樣的要求?”7月24日的“短視頻版權協同治理及平臺責任邊界問題”研討會上,中國社科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劉曉春發問。
在她看來,短視頻類型眾多,著作權授權情況和侵權認定相對復雜,想要認定侵權或合理使用,難度高于長視頻。比如簡單的搬運、切條行為,學界、實務界都認為它存在很大的侵權可能性;但介紹、評論、混剪等類型的短視頻,商業化目的、創新程度等都不一樣,不能一概而論。
“我們找一些短視頻創作號做過調研,他們很重要的一塊業務就是(影視?。┬l的需求,這樣的短視頻都是經過授權的?!眲源赫f,所以判斷短視頻是否侵權必須針對個案的具體情況,如果不加區分地過濾、下架,顯然與實際情況不符,也很可能違反權利人自身的意愿和需求。
對于短視頻平臺需要履行的義務,劉曉春著重分析了“通知-刪除”規則,這是現行法律法規的要求。她認為,“通知-刪除”規則不僅是對權利人的保護,也是對侵權風險、防范義務的分配:為了維護自身權益,權利人應該承擔一定責任,比如向短視頻平臺提供準確的、具體的侵權定位信息;有了這樣的通知,平臺就要采取相應必要措施。
“司法實踐中,有法院要求平臺將所有涉案侵權內容全部下架,還要求平臺采取有效技術措施事前過濾和攔截,以確保沒有相應侵權作品。這超越了法律規定的特定‘通知-刪除’義務,成為‘一攬子通知、一攬子刪除’?!眲源赫J為,在這樣的機制中,權利人不需要承擔對侵權行為具體定位的發現和通知義務,也不需要提交證明短視頻侵權的材料;通過未經實體審判的行為保全程序作出這樣的裁定,可能引起利益失衡。
劉曉春指出,在要求網絡平臺采取技術措施統一過濾著作權侵權行為方面,國內立法及司法判決目前均未達成共識;邁出這一步之前,我們首先要考慮技術的成熟度、精確度。在精確度不足的情況下,技術過濾很可能帶來“誤傷”,導致大量并不侵權的視頻下架,并且損害視頻創作者的言論自由和正當權益。
網頁鏈接:http://www.legalweekly.cn/qyyf/2021-08/06/content_8574545.html